查看原文
其他

失守的中年

马图斯 深圳客 2019-05-15


这是【深圳客·公共写作计划】的第 11 篇文章



01


“30岁以上的简历,基本不看了。”BAT某HR如是说。“除非特别优秀,你快到这个年纪了,要把握机会”。


到了年底,职场的氛围就变得极其微妙。谁也不知道明年是否还坐在自己的座位上。


今年经济形势不太好,很多公司的财报都有点难看。因此,“裁员”早就不是传言。


30岁以上的员工,按道理正是经验丰富、年富力强的职场黄金时期,却很诡异地成为这一波裁员的主角。


最可怕的是,青春期遇到更年期。他们也很不明白,怎么一下子变成弱势群体?



先说说我一个40岁的朋友,陈君。


他本来就是中流砥柱式的人物,在一家进出口企业做到中层,他统领的部门一度是公司业绩最好的。但不久前,公司转型,网络资源开发是未来,陈君的部门要被砍掉。尽管陈君据理力争,但老总不为所动。


9月份,陈君手下一位员工丢了单,遭到了考核部门的处罚。但老总说,不该罚那个员工,应该重罚陈君。陈君知道了,这是一个“让你趁早走人”的信号,干下去也没意思。后来,部门真的没有了,陈君就成了光杆司令。


陈君复盘他整个离职经历,无非就是这样的路线:


缺乏网络感觉——打不开局面——老总不满意——经济形势不好——公司业务转型——从主力变成替补——被迫走人。


 “由打不开局面”到离职,也就是一两年的时间。


这是真正的原因吗?陈君认为,其一是老总不满意,其二是过往的经验,在网络时代有点不管用了。


还有第三点,他在公司属于高收入阶层,他一个人的薪水可以养两个应届生。公司从性价比考虑,更倾向于招聘年轻人。



从这个维度来说,40岁左右被裁,似乎是中年人的“结构性危机”。


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,跟不上知识迭代的中年人就被宣告“出局”。这代职场人士被认为已经油腻,可塑性不强,不会用网络、不会制图表,什么Tableau、SPSS、R语言都不会,连个PPT也做不好。即使是长期开启着“人生赢家”模式、这代人的佼佼者陈君,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已经不顶用了。因此,总结他们的2018,就是“起起伏伏伏伏伏伏”,一路伏下去。



02

   

网易有一位网友这样说:


 “40岁左右的职场精英,以为你很牛,但你顶多是个重点大学毕业的本科生(当时博士点都没几个)。你低估了这几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。你原来学的Q-basic,今天都用Python了。你之前学的案例,今天早过时了。你当年读过的书,只是今日大学生的基础读物。而今日大学生学的知识,你90%没学过。你之前英语有6级就了不起,但今天,有海外留学经验的90后,一抓一大把。你们进入职场后,水平并没有多大的提高,不得否认,长江后浪推前浪。40岁的你们,确实过时了。”


广州某所高校副教授唐翀则从“知识红利”的角度进行解释:


今天中国的市场,已经从以往的“劳动力红利”转向了“知识红利”。每年都有数百万计的应届生进入求职市场,这些大学生并非是前辈简单的复制,而是一群拥有升级知识的“新人”,通过新陈代谢的方式,让整个社会实现更新换代。从这个角度而言,40岁的知识精英很可能将成为“旧人”,是被淘汰的部分。


站在企业的角度,他们会非常倾向于使用这类“新人”,以让企业进行更新,因为这样做成本很低。

 

言下之意,中年人失守,最大的危机并非是失去一个岗位,而是整个知识体系的失守。


也就是说,你引以为豪的经验成为了你的“负资产”,这才是最让人绝望的。



再说一下冼文的案例。有18年纸媒采编经验的他,去了一家新媒体公司写公号。报人转型新媒体,按理说,老司机了,文字工作应该不在话下。结果,他被年轻人训得像孙子一样。原来,他的写稿风格还是报社的“深度体”,但公号早已不是这个逻辑,而是“是搂着读者看内容”。


“纸媒那些经验?现在都是负资产啊!”冼文痛心疾首地说。


时代在变化,读者的口味也在变化。你把握不住话语的流动,无异于刻舟求剑。曾经的写作教程,今天就变成典型的“陈词滥调”。


冼文的困境在于,他自以为拥有的文字能力,其实已经是套路化的“陈词滥调”。



是的,经验成为了套路,而当下,恰恰就是一个“反套路”的时代。靠着以前的三板斧,早已经不行了。


“过时”,这是职场中年的另一个痛点。


“这代职场人士,普遍学习力不强,”深圳一位HR说:“70后普遍缺乏创新能力,他们习惯了应试教育,工作后又非常依赖经验。”


另一位职业规划师说得更加直白:“经验算什么?年头这玩意儿,只能证明你有这段职业经历而已,不能代表你在某一个领域的成功。”


今天,能屹立不倒的传统行业,比如政府单位、事业单位,经验还是重要的,职场中年依然可以通吃;但是在新兴产业,尤其是网络、科技、媒体行业等,知识迭代可谓日新月异,中年人稍慢一点,就跟不上时代的快车。


一是知识迭代,二是经济环境。中美贸易战、税制改革等原因,很多企业发展受阻,这让“裁员潮”成为了可能。经济环境一出现变化,中年人就会非常紧张,这不仅关系到自己的收入,还有自己的职业状态。



 

03


第三种失守,则在于后院起火。中年人往往是脆弱的,上有老下有小,外面忙工作,家里鸡飞狗跳,恨不得三头六臂。一旦老人病了,有时整个家就一团糟,不得不带着老人穿梭于各大医院,四处寻医问药。



一个病人,足以拖垮一个家。


35岁的颜彤(女)的情况就是如此,父亲中风入院,紧急从乡下接来深圳。母亲的身体很快也出了问题,血压也变得很不正常。她要同时照顾两个老人,一个星期请假两三天,工作眼看就保不住了。百般无奈之下,只好担任全职太太,照顾起全家。


一个女硕士,工作说放弃就放弃,多少让人感到可惜。


但是,这种情况下,要么她辞职,要么她老公辞职。两个人必定要有一个留下来,稳住后方。


最后,作出牺牲的往往是女性。当然,有时也会是男性。



对于这一代中年而言,守不住的原因多种多样:或者是知识结构跟不上,或者是身体状态跟不上,或者是新领导上台遭遇“洗牌”,又或者纯粹就是家庭原因。


总之,能过这一关,过不了下一关,职场中年的“失守”是迟早的事。而再就业的希望呢?坦白讲,与90后大学生相比,优势真的有限。


 

04


如果压力可以发电,中年人应该能为全世界照明。其实,中年失守的核心原因:竞争力下降了,不得已而被淘汰。


中国企业的核心法则,恰恰就是竞争机制。


竞争机制其实是社会“现代性”的一个方面。现代性的企业制度,体现为效率优先、绩效优先,一切价值都量化为数字和利润。按照这样的逻辑,资本是嗜血的,人性关怀在其中是缺失的。改革开放之初,这确实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,但到了今天这个时候,恐怕需要重新反思这种模式了。


有一种言论说,为了保证社会这艘列车高速行驶,在90年代末,50后、60后不得已而下岗,也正好为这一代70后腾出了位置。今天,70后只是“还债”,他们成为了需要腾位置的一群。因为列车继续高速行驶,不能停下来啊。效率优先,这个社会就是如此。


因此,有一位评论者说,“油腻”中年只是少数,大部分是在“沉默”、“忍耐”。


中年人为什么爱喝苦涩的白酒?原因也在此。


有个段子这样说,“在职场上,90后是不能骂的,一骂,第二天就离职了,但是70后、80后,可以任意辱骂,打他们也不走。”虽然是段子,但极其写实,哪个中年人敢说走就走?哪个中年人不是忍辱负重?



在西方社会,早就有“反市场经济”、“反新自由主义”的左翼团体存在,他们质疑现代企业制度,质疑职场生态、鸡血文化、加班制度等。“疯狂的新自由主义会吞噬一切,甚至会吞噬掉自身。”这是诺曼·乔姆斯基的判断。


我们所谓的职场,其实就是一个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荒诞存在。罗伯特·艾尔斯则表示,全球高速增长的模式,到今天已经不可持续。你玩这个游戏过久,也迟早要被这个游戏所伤。社会学家项飙将职场状态形容为“工作洞”,意味着每个“现代人”在毕业后都必须扎进“洞”中,从而开始洞穴性生存。而一旦经济环境发生改变,在“洞”中的每个人都会变得极其难受,充满焦虑。这恰恰就是现代性的困境所在。



中年焦虑,就是现代性的一种体现。因为人到中年,恰恰是在“工作洞”中最难熬的时刻,存在着裁员风险,再就业希望渺茫。这种紧张心态导致了焦虑的出现。


在中国传统农耕时代,是不存在中年焦虑的,因为根据家族秩序而运行的农耕社会非常稳定,只关心风调雨顺,没有失业一说。在伊斯兰社会,也不可能有中年焦虑,因为中年穆斯林正处于社会地位不断上升的阶段。因此,中年焦虑的根源,就在于——我们进入了现代社会,我们在一辆高速奔腾的列车上。


  

05


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,中年男人现在似乎变成了一种不配变好的物种:中年男人突然开始健身跑步,一定是出轨了;中年男人突然开始注意穿着,一定是出轨了;中年男人突然开始读书文艺,一定是出轨了。那这一代职场中年,有什么办法能优雅地老去?


欧洲的对策是福利主义,加大社会兜底政策,比如给予较高的失业补助。但问题也很突出,国家财政负担过重,养懒人,如希腊等国家还因此爆出债务危机。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,更加不可能。


另一个举措是“提升技能再就业”。香港、台湾都有这样的“中年加油站”,用以提升你的职场技巧,效果也不错,不少人因此实现二次就业。国内的情况是,这样的“加油站”还是太少,而且缺乏专业认证,即使有,也变成了贩卖学位的商业机构;其次,国内青壮年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,尤其是应届大学生;第三,很多用人单位都会明确要求:年龄要在35岁以下,这就相当于划出了一道红线,让很多职场中年失去再就业的机会。



当然,也可以创业。这种创业不是去当马云、当任正非、当布隆伯格,作为九死一生的商业赌博,一个成功者背后,是数万的失败者。我的意思是,用心经营一个小店,开个咖啡馆,或者开个少儿书法培训班,也是一种生活方式。在城市的转角处,多少顽强生存的夫妻小店,依然在雾霾中骄傲伫立。


矛盾的原因有很多种,和解的原因却只有一种。优雅的方式,某种意义上就是佛系。干到退休,既然可能性不大,那还不如顺其自然,提升点境界。这时候,只能内心强大,宠辱不惊,进入“低欲望社会”,重新调整自己的计划了。


可以等待在沉默中的爆发;如果不爆发,也要体面退场。



本文作者

马图斯

学术之路崩塌的博士后

自我放逐的媒体人

有志创办中年加油站




你的中年,已经失守了吗?



感谢接受采访的几位(前)职场人士

本文使用均为马甲


参考文献:

展江:《守望公共领域》,新星出版社

尤娃尔·赫拉利:《人类简史》,中信出版社

罗伯特·埃尔斯:《转折点:增长范式的终结》,上海译文出版社

诺曼·乔姆斯基:《世界秩序的秘密》,译林出版社


编辑/校对:赵小婧

图片来源:男马波杰克、日剧等


——————广告——————


【圳长原创 | 欢迎转发 | 未经许可 | 谢绝转载】

想勾搭宇宙最酷深圳客,请联系圳长

○个人微信:szkzz0755

○ 微博@深圳客Shenzhene

什么是深圳湾?

今天我在深圳,再说一声:“谢谢,小平!”

深足冲超,又一次深圳式的胜利

用学位房改变命运的深圳人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